ATTRACTIONSR WEBSITE

首页 >> 服务 >>景区景点 >> 黄山温泉之南坡前山温泉
详细内容

黄山温泉之南坡前山温泉

  温泉为黄山“四绝”之一。宋人朱彦《游黄山》诗曰:“三十六峰高插天,瑶台琼宇贮神仙。嵩阳若与黄山并,犹欠灵砂一道泉。”黄山温泉共有三处:即南坡前山温泉、北坡松谷温泉和圣泉峰顶的圣泉。今人所指温泉,多指南坡前山温泉。


  前山温泉


  古称汤泉、灵泉、朱砂泉。位于汤泉溪北岸,在“大好河山”石壁下,温泉景区即因其命名。泉眼位于黄山花岗岩体的南部边缘,名泉桥蓄水北侧附近断层的上盘,海拔高612米。由于两组断裂构造的交切作用,派生的近东西向节理和裂隙都很发育。花岗岩体接触带在名泉桥北发生北东转折,使沿着名泉桥破碎带迳流的地下热水上溢而形成温泉。其泉水补给为大气降水,地表水渗入地下深处,经过地热而增温(通常每深入地层100米,水温约升高3℃左右)。


  温泉出露口有两个,一个建成贮水池,泉水经过管道,供给各个浴室和温泉游泳池;另一个露口为沙池,流入汤泉溪。原池长约3米,宽约1.5米,深约1米。泉边石壁上有明万历年间题刻的“天下名泉”四字。此外还有“飘然欲仙”、“蒸云”、“不浴心已清”、“阴火潜然”、“冷暖自知”等题刻。


  《黄山志定本》记载汤泉旧貌:“在朱砂峰下,长丈许,阔半之。泉口大如碗,涌沸石间,虽沍寒,如温春时”;“池上天生片石,覆池之半,为泉广,居然仙琢。嘉靖中,溪南某凿石砌亭,惜哉。去池数十武,有泉窟,亦芳温可浴,尚未池”。


  传说轩辕黄帝曾在此泉沐浴,白发变黑,返老还童,而泉名大振,称为“灵泉”。唐大历年间(766—779年),歙州刺史薛邕,首建庐舍供人洗浴。唐大中六年(852年)歙州刺史李敬方改建为龙堂,并立碑刻字,记载沐浴治疗疾病的情况。唐天祐二年(905年)刺史陶雅建寺名为汤院。南唐保大二年(944年),中主李璟敕改为灵泉院,名声渐大。但直到民国时期,温泉才被真正开发利用。黄山管理局筹备处曾建第一汤池、第二汤池。第一汤池专供远来游客沐浴,楼上备有大磁浴盆、浴衣、毛巾、拖鞋、茶水等,游客如享用则收取一定费用;第二浴池每天上午七点至晚上八点开放,任人入浴。民国37年(1948年)建温泉楼,1954年竣工,1972年扩建为大小浴室16间,除保留原沙池外,另建蓄水窖,从管道把水送到各浴室。1956年建成室内温泉游泳池,池长25米,宽11.6米,深1.2米—2米。


  1981年秋,鉴于温泉流量不能满足旅游需要,为扩大温泉流量,提高其应用价值,黄山管理局邀请南京大学地质系来黄山开展寻找地下热水工作,在虎头岩处钻孔234米,但井中未发现热水。同时,安徽省地矿局第二水文队和三三二地质队亦接受省政府任务,来温泉地区勘测地下热水。1983年3至5月,先后在北侧青龙潭旁和汤泉溪南侧祥符寺遗址,钻出两处热水,温度44℃—45℃,每处可抽热水数百吨。当井孔抽水时,温泉水位出现明显降落,证明与温泉同属一源。为保护温泉的旅游景观和浴疗价值,随将两处井孔堵住(其中青龙潭水井现为黄山市地震局观测点)。


  温泉水温,据历代旧志记载,“热可点茗”,“热可燖鸡”,“沸处砂热不可触”。可见从前温度较高。但由于自然演化作用以及不合理的开采,泉温已明显下降,“热可点茗”已经成为历史的赞誉。民国《黄山指南》载,冬夏均为48℃。1974年8月至1977年7月,安徽省地矿局三三二地质队,对温泉的水温、流量和水质进行了三年的连续动态观测。经多次测量,原池最高温度44℃,最低41℃,平均42.5℃,通过管道流入浴池后,最高水温为42.6℃,最低水温40.9℃,平均41.13℃。气温高低、降水多少,对泉温均有影响。以原池为例:1974年8月,气温较高,晴热天气多。8月26日,泉温高达44℃。冬天气温低,水温亦低。1976年1月22日,泉温只有41.25℃。流量大时,水温降低;反之,流量减小时,水温相对升高。但总体而言,水温变化幅度不大。


  温泉流量,古无明确记载。20世纪50年代观测资料,每小时涌出48吨计算,即昼夜流量为1152吨。70年代中期观测资料,原池昼夜最大流量为219.51吨(1976年5月22日),最小流量为145.23吨。原池以外(含沙池)的流量,最大为昼夜447.33吨(1975年6月22日),最少为90.37(2月22日)。1981年秋至1983年5月,经历时一年零九个月的连续监测,证实温泉流量较为稳定,变化幅度较小,一般流量在180―220吨/日之间,最大为262吨/日,最小为166吨/日。由于温泉热水补给主要赖于大气降水,因此,在雨后数天内温泉流量有明显增大;而在枯水季节,温泉流量即有明显下降,年变化幅度约在百吨/日。现温泉流量较以前要小,与20世纪80年代几次钻井抽取地下热水,导致岩层破坏、水压变化有一定的关系。


  30多年来地质、水文等部门多次对温泉进行水质分析和观测,结果表明温泉水质良好,属重碳酸钠钙盐型泉水,含钠、钙、镁等阴阳离子和气体,种繁量微,矿化度在0.107—0.137克/升之间,变化较小,为低矿化水。PH值7.2—8.1,可溶二氧化硅含量30—52毫克/升;尤其可贵的是,泉中氡射气和镭元素含量,均已达到矿水命名标准,可称氡水、镭水,具有较高的医疗价值,对人体的消化系统、神经系统乃至血液循环均有助益。泉水中含氟量较高,一般为1.6—2.68毫克/升,最高达3.48毫克/升,超过国家规定标准近两倍。故该泉只宜浴用,而不宜长期饮用。旧志“可饮可浴”之说,显然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誉词,缺乏准确的科学依据,但少量饮用并无危害。


  自宋至民国,温泉涌出红色泉水,即所谓流淌“朱砂”,历史上至少有四次以上记载。古人受科学水平局限乃误称温泉为“朱砂泉”。朱砂,又名丹砂,矿物学上称辰砂,化学成分为硫化汞,颜色朱红,不溶于水,易分解为汞和硫。性甘凉有毒。黄山温泉水,包括其它溪水,经过水质分析,证明都不含硫和汞。地质部门从岩石、土壤取样分析,亦未发现辰砂的矿物颗粒。科学考察表明,黄山温泉、溪水和岩石、土壤中,都没有朱砂。而且按矿泉分类法,也没有朱砂泉的名称,可见所谓朱砂泉,完全出于误传。至于温泉“变赤”,与地壳运动的加剧,特别是与地震活动有密切关系。在地壳加剧运动时,有可能使底层富含铁、锰氧化物的红色砂土受到震动,随温泉水涌出,使水色变红。据康熙《徽州府志》记载,宋元符三年(1100年)、明成化十一年(1475年),两次地震都波及黄山,以致涌出红水。1990年7月16日,温泉再次涌出“赤水”,时间约半小时之久,极有可能与当时菲律宾发生的八级地震有关。2004年12月26日,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里氏8.7级的强烈地震,引发巨大海啸。受其影响,当天凌晨至上午温泉涌出大量“红水”,色泽如丹,时间长达数小时,直到下午才逐渐恢复正常。

  历代游山名人,除沐浴温泉、题词留刻外,还留下了众多诗文。唐贾岛《纪汤泉》诗:“遐哉哲人逝,此水真吾师。一濯三沐发,六凿还希夷。”杜荀鹤有“闻有灵汤独去寻,一瓶一钵一兼金”之句。明徐霞客曾沐浴汤池,留下了“汤深三尺,时凝寒未解,而汤气郁然,水泡池底汩汩起”的记载。郭沫若在《黄山之歌》中称赞:“黄山黄山诚多奇,尚有温泉足比华清池。” 1979年7月,邓小平视察黄山时,为温泉题词“天下名泉”。


01-1.jpg

 

  松谷温泉


  位于松谷庵南面,海拔634米。与前山温泉水平相距约7.5公里,形成以北海、光明顶为中心,距离和标高相等,南北遥相呼应的对称关系。泉口为一直径约3米的近圆形凹坑,泉眼被砂层覆盖,不时有气泡透过砂层逸出。泉水由冷热两股水流混合而成, 1982年测得最大日流量为296.35吨,最小日流量为107.14吨,平均157.47吨,水温20℃—29.8℃。由于冷水的混入,温泉的流量和水温受降水的控制较明显。水质成分与前山温泉大致相同,属重碳酸钠钙型水,可作为浴用和旅游接待用水。但由于氟含量(1.5—1.9毫克/升)超标,故亦不宜饮用。松谷温泉,由于地处偏僻,交通闭塞,加上冷热两股水源尚未分流,目前尚未开发。开发利用价值如何,还有待研究。

 

  圣  泉 


  在圣泉峰顶,与桃花峰遥相对峙,峰因泉名。宋《黄山图经》引唐人《周书异记》:“黟山中峰之顶,上有汤池。其味甘美,可以炼丹煮石。”清康熙《黄山领要录》载:“人不能至,于邻峰望之,池中热气蒸沸。”因泉口险踞峰巅,人不能至,具体情形尚未探明。


技术支持: 建站ABC | 管理登录
seo seo